医脉通导读
大部分所谓的双相障碍-强迫症共病或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共病,而只是临床相比较复杂的双相障碍。
对于此类患者,心境稳定治疗即有助于同时改善心境及强迫症状,而无需专门使用抗抑郁药治疗强迫症状;事实上,抗抑郁药可能加重双相障碍,反而对强迫症状的治疗起到反作用。
今天的精神科,「共病」(comorbidity)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最初的范畴。1970年,流行病学家Alvan R. Feinstein指出,「共病」的疾病应与基础疾病完全不同,属于独立的疾病实体。然而,很多DSM诊断缺乏特异性且存在很大重叠,导致很多所谓的共病患者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共病概念。为方便叙述,下文中的「共病」仍沿用临床常用的共病概念。
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BD-OCD)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超过一半的双相障碍(BD)患者同时存在其他诊断,而强迫症(OCD)属于其中相当棘手的。BD-OCD具有重要的疾病分类学及治疗意义:
▲ 从疾病分类学角度出发,BD-OCD究竟是两类疾病偶然出现在同一名患者身上,还是另一种可能:BD-OCD只是BD或OCD的一种更严重的形式?
▲ 从治疗角度出发,鉴于OCD的常用治疗药物(如5-HT再摄取抑制剂,SRIs)可能恶化BD,此类共病患者应如何治疗?
就等级诊断而言,焦虑类的精神障碍,包括OCD,在患者同时存在心境症状时不应被独立诊断。换句话说,除非已经明确排除了BD,否则此类患者不能直接诊断OCD。按照这种思路,临床不能一看到强迫症状就立刻诊断OCD,理论上需要评估患者的心境障碍家族史,心境症状病程及其与强迫症状的相关性,以及其他双极性的证据。
事实上,已有研究者围绕BD-OCD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 相比于非BD-OCD患者,BD-OCD患者的心境障碍家族史更常见,而强迫症家族史更少见,提示遗传素因更偏向BD一端。
▲ 年轻患者的BD-OCD共病率高于成人患者,且大部分患者的强迫症状先于BD出现;研究者推测,强迫症状可能是这些个体对BD易感的信号。
▲ 很多共病患者的BD和OCD之间存在周期性规律,如强迫症状在躁狂/轻躁狂发作时消失,而在抑郁发作时出现;一些患者的强迫症状甚至仅在抑郁发作时出现,即强迫症状跟着心境症状走。
如果上述观察是正确的,那么很多所谓的BD-OCD患者其实只是罹患BD,而强迫症状由心境症状导致,或继发于心境症状。这意味着对于此类患者而言,心境稳定治疗即有助于同时改善BD和OCD症状,而无需专门使用SRI治疗强迫症状;事实上,抗抑郁药可能加重BD,反而对OCD的治疗起到反作用。此时,抗抑郁药的危害包括:
1. 诱发心境转躁,开启新的心境循环周期,加速抑郁发作的到来。
2. 加快BD的循环速度,导致患者出现更多的心境事件发作,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强迫症状。
除心境稳定剂外,抗精神病药对于这些患者也可能有益,因为某些抗精神病药对于BD和OCD均有效。有人会说,抗精神病药会恶化强迫症状;需要注意的是,那种情况似乎主要发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而非BD患者。
基于本文作者对文献的回顾,大部分所谓的BD-OCD共病并非真正的共病,而是临床相比较复杂的BD,患者的强迫症状继发于心境事件发作。当然,BD和OCD彼此独立存在,即真正意义上的BD-OCD共病,也是客观存在的,而分析心境事件发作与强迫症状的相关性在临床中至关重要。
总之,鉴别真正的BD-OCD共病和「伪共病」,是一个重要的诊断和治疗课题,对患者而言意义重大。
8个强迫症状条目
强迫观念
▲ 你是否控制不住地担心,由于你忘记做某些重要的事情(如锁门、关火炉、拉电闸等),导致一些糟糕的事情将要发生?(病理性怀疑)
▲ 你是否控制不住地担心,你的言行可能过于暴力,而这并非你的本意?(攻击性)
▲ 你是否控制不住地担心肮脏、细菌或某些化学物质?(污染)
强迫行为
▲ 你是否控制不住地、过度地核对或重复某些事物?(核对)
▲ 是否存在一些事情,你感到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去做,即便你明知这样会影响其他事情的完成?(重复)
▲ 是否存在一些事情,你感到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去做,每天至少半个小时,而你想停止而做不到?(重复)
▲ 你是否控制不住地、过度地清洗你自己或身边的某些物件?(清洁)
▲ 你是否控制不住地、过度地计数?(计数)
文献索引:Amerio, A. , Tonna, M. , Prelati, M. and Ghaemi, S. N. (2019), Comorbid bipolar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A commentary. Bipolar Disord. Accepted Author Manuscript. doi:10.1111/bdi.12740
常用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