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ulull
编辑:odette
听到家人正常吃饭的声音,恨不得大打出手?同事轻声敲击键盘,你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室友爱抖腿,让你感觉百爪挠心?如果有这些症状并感觉深受折磨,那么,你可能是传说中的“恐声症”(misophonia)患者。——不过也别急着对号入座,先看看这篇详细介绍再对自己下判断。
虽然这种对日常声音的过度敏感给不少人带来了切实的痛苦,但恐声症本身到底算不算一种疾病,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明确的结论。好消息是,这个目前还没有正式“名分”的异常症状,最近也终于获得了神经科学家们的垂青:一篇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的论文找到了与恐声症表现相关的脑区,也许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种恼人的状况。
咀嚼苹果的声音是不少恐声症患者的“雷区”。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在这项研究当中,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研团队共招募了20名自认受恐声症困扰的“患者”和22名正常被试,一边让他们听几组不同的声音,一边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为了考察被试们在听到声音时的生理反应,研究者在采集fMRI数据的同时还进行了皮肤电信号和心率的测量。
研究中共使用了三组声音刺激。
其一是“触发声音”,就是会引发恐声症患者强烈反应的日常声响,比如正常的咀嚼声和呼吸声;
其二是所有人听了都会感到不快的声音,如婴儿的哭声和人的尖叫声;
其三是作为对照的中性声音,如雨声。
在听完声音之后,被试们需要对声音的恼人程度进行一系列评分。
结果发现,与正常被试相比,恐声症患者在听到触发声音时,大脑中的“前脑岛皮层”(anterior insular cortex)的活动变强了,同时伴随着皮肤电信号的增强和心率的升高,而其他两类声音则不会导致这样的差别。前脑岛皮层的活动强度与恐声症患者对触发声音的评分存在显著的相关:患者越是感觉某一个声音刺激能够引发恐声症反应,前脑岛皮层就越是活跃。根据统计模型的分析,前脑岛皮层活动的增强,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恐声症患者听到触发声音后出现的生理反应。
图片来源:http://news.pconline.com.cn
这个特殊的皮层区域到底有什么功能呢?过去的研究表明,前脑岛皮层与人的主观情绪体验有关,而且会引导我们去探测并注意周围环境中那些更有意义的刺激。这里的“有意义”,指的是那些与行为有关,或是对个人来说存在特定含义的刺激。也就是说,恐声症患者对声音的评定与正常人不同,一些被正常人大脑判定为不值得额外注意的声音,在他们那儿却被赋予了不必要的意义,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过度反应。
不仅如此,在恐声症患者的大脑当中,前脑岛皮层和另外两个脑区——腹内侧前额叶和后内侧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也变强了,而这两个脑区的激活往往与个体内部的认知活动有关,例如记忆的提取和视觉想象。因此,这种功能连接的增强,很可能导致恐声症患者在听到触发声音时自动回想与之相关的记忆及场景,让这些声音充满情绪色彩,而这进一步又会影响前脑岛皮层的活动,扭曲患者大脑对声音意义的判断。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不过,到底是因为患者对声音刺激的意义评定出了问题,导致了恐声症的发作,还是因为恐声症的存在,才使得原本普通的声音摇身一变成为了“触发声音”?基于现有的结果,研究者还无法得出明确的答案。要想探明这当中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
在过去,由于缺乏对恐声症的认识,许多患者会因害怕遭受别人的白眼而拒绝向医生寻求帮助;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临床医生甚至不知道恐声症的存在。结合问卷评分、生理指标检查和fMRI多种手段,此次的研究可以说对地位模糊的恐声症做了一番大起底,也为寻找恐声症诊断标准及治疗指明了方向。对于众多备受困扰的患者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呀。
触发恐声症患者过度反应的声音,往往是脚步声、呼吸声、咬苹果的清脆“咔嚓”声、正常的咀嚼声……他们所面临的困扰,与一个普通人出于礼貌或卫生原因而讨厌别人吧唧嘴相比,要复杂得多、严重得多,也更加需要专业医师的帮助。
希望大家能够正视“恐声症”——虽然我们对此还知之甚少,但无论是基于目前的研究,还是基于既往对其他恐惧症的研究,恐声症患者都并非“就是矫情罢了”。这一病症应当被认真对待。
1.Kumar, S., Tansley-Hancock, O., Sedley, W., et al. (2017). The Brain Basis for Misophonia. Current Biology. Volume 27 , Issue 4, 527 – 533. DOI: 10.1016/j.cub.2016.12.048
想知道您目前的心理健康状态吗?
可以点击下面的心理测评进行测试
抑郁相关测评
抑郁筛查量表(PHQ-9)
焦虑相关测评
其他测评
公司首席咨询师刘义林博士主要擅长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的非药物疗法和婚姻情感、亲子沟通问题的心理疏导。
联系方式:手机 13907605335 微信:xinlidudaoshi
简明精神问题量表(BPRS)
贝克抑郁量表(BDI)